高等职业院校预科班,简称高职预科。高职预科一般指高考完结后没有考取大学的,在高职高专院校先直接就读,但是没有注册大学的学籍,与一般的大学在校生一同上课。在第二年继续高考,如果能够考取就直接就读该院校。那么高职预科招生方式是什么呢?
一、招生方式
统招高职预科虽然属于单招单考的形式,也要参加考试才能进入高职学习,考试课程:语文、数学、外语以及专业课。语、数、外总分各为100分。专业课分为理论综合与实践综合,各200分。专业课是入学后统一由大学教授教导,不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总分七百分。
统招高职预科考试较易通过。
二、与统招区别
高职预科升入高职高专后,文凭与在校生活和填报志愿入学的考生是一样,属于国家正式认可承认的大学在校学生,毕业颁发国家承认的统招文凭。
统招高职预科和统招高职唯一的区别是:晚拿一年毕业证(因为第二年要参加一次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建立学籍档案)。
三、招生对象
填报志愿未被录取者或在专科提档线以下却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考生。
四、其它
1、关于高职预科制的基本设想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教育部作出了"用三年时间把高职教育的学制三年全部调整为两年"的部署。学制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教育体系的完善配套、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与实现、特色的形成与质量的保证、资源的配置与合理利用、出入口的衔接与社会的认可,等等。 笔者认为,建立高职预科制,将会有效地配合学制改革的实施。高职教育的预科制方案可设计为:基本学制两年、预科一年。鉴于我国目前高职生源状况,对于入学成绩差的生源,可进入高职预科班接受一年的高职预科教育,为后两年的普通高职教育打下初步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基础,预科期结束由学校组织必要的考核并进行少量的淘汰,保证绝大部分的人进入普通高职班继续学习;而对于入学成绩好的生源,可以直接进入高职普通班接受普通高职教育,在学期期间,使学校的理论课程与企业的实践课程紧密结合、交替进行、极度强化,以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从而满足社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
2、高职预科制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为依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推出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LSCED1997)",高等职业教育应定位于ISCED5B,属于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建立高职预科制,开展高职预科教育,相当于LSCED4A,为升入第五层次的LSCED5B作准备。从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的入口来看,3A与5A、3B与5B之间都是可以直接衔接的,而3A与5B却不能直接相通。通向5B的3B与通向5A的3A相比更加强调"职业导向",因为5B 的入学要求还"需要熟练掌握LSCES3B或4A中的专门学科领域",而这显然只有在侧重职业导向的课程中才能实现。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入口应当是有所区别的,这主要体现在其不同生源在高中阶段所分别接受的有不同侧重的课程基础上。
3、德国职教相关学制的成功经验
德国的教育和就业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每类人才均有其各自的培养途径和明确的工作位置。例如,按工业领域的"职业带"理论可以对专业人才结构作出划分:"技术工人"一类的称为C类人才,主要由"双元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机构来培养;"工程师"一类的称为E类人才,主要通过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技术员"一类的称为T类人才,其培养途径有两条,一是从完成职业培训并已有若干年职业实践经历的C类人才中培养作为CT类人才,二是通过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专科大学来培养TE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则必须是一个实践导向的体系,这是由其特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T类人才知识与技能要求并重,这样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就要并重,故其入学条件也应强调这两方面的基础并重。不同的生源各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劣势,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在两个阶段之间设计一个"转换器",即在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之前经过一定的过渡课程使学生得到相应的"补习",在德国专科大学学制确立的同时就建立了专科高中作为其预科性质的学校(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无论是专科高中毕业生还是已取得普通大学入学资格的完全高中毕业生,要想进专科大学则还需到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预实习,因为作为专科大学生还有一个具备"足够的实践基础"的要求,这样有利于高职课程实施,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